我觀賞的不是電影,而是在品味一間咖啡店的氣氛
預告片:
朵兒是一位務實並懂得規畫的人,在一次機會之下朵兒鼓起了勇氣開了一間夢寐以求的咖啡店,但就在開幕的那一刻起,一切都與他的計劃完全相反。先是一堆來自好友的奇怪賀禮,徹底的破壞咖啡店的氣氛,使的店裡生意慘淡。再來是一位個性與朵兒完全相反,滿腦夢想相當不務實的店員薔兒,好巧不巧朵兒與薔兒的媽是同一個人。而在薔兒的自作主張之下,店內那些奇怪的東西成了"以物易物"的商品,剛開始朵兒相當反對,毅然決然的要把東西全部丟掉,不料這奇怪的"以物易物"活動卻成了店裡的特色,帶來了相當的人潮。但是朵兒並不高興,因為咖啡店的主角不再是朵兒的咖啡與手工甜點,而是"以物易物"。
最近發現自己好像成了電影宅,連續三天不停的看片子,很幸運得這三天看得這三部都相當有特色,都會讓我想寫點啥。
第一部是經典好萊塢動作片-SALT,標準的諜報風格之外,獨樹一格的故事與精彩的內容。
第二部是日本動畫片-Summer Wars,在虛擬與現實的交叉,重新定義了"家族"的概念。
第三部是台灣的城市故事-第36個故事,在咖啡店中"以物易物"的行為裡,來描述"心裡價值"。
痞子英雄的成功之下,推動不少城市行銷的電影,艋舺、一頁台北,我相信本片也是其中之一。拍攝手法採用故事描述的方式進行,中間帶點重複的插曲引出笑點,並配上旁白說明腳色的內心與補足故事內容不足的部分,另外還加入了紀錄片的手法,來表達人們對於"現實"與"夢想"的意見。
剛開始看電影時,妳可能只會認為這就只是一間咖啡店的小故事,但慢慢看下去,會慢慢開始思考"什麼是夢想?""什麼是現實?",而我自己心中的價值觀,到底在哪裡呢?
朵兒與薔兒姊妹代表了兩個對比,現實的朵兒與夢想的薔兒,雖然薔兒自作主張的"以物易物"活動改變了咖啡店的走向,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換過程中,她們發現了每個人對於物品的價值觀不同,雖然在她們眼中認為不重要的東西,但在別人眼中卻是無可取代獨一無二的寶物。
沒有一件物品是沒有價值的,而是了解她價值的人還沒出現
物品的價值不在於標價上,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,也就是"心裡價值"。在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交換之下,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的滿足,也讓自己的想法改變,也讓自己的目標產生了變化。最後現實面的朵兒反而開始追逐夢想,而夢想面的薔兒開始有了務實的一面。事物往往就是這樣,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之中,改變自己,找到自己,了解自己,最後滿足自己。
"第36個故事"想傳達給觀眾,"心裡價值"以及"夢想與現實的平衡",但重要的"交換與分享",透過交換與分享可以滿足心裡,發現夢想,支持現實,就像故事需要有人去聽,沒人聽的故事沒有價值。
(以上,心得結束,後續開始廢話)
這部片在營造氣氛上面做得很好,配上輕鬆的音樂,台北獨特的陽光,讓妳感覺置身在台北巷弄的咖啡店之中。而旁白的設計帶出了腳色的內心戲分並帶來不少笑點。但是片中插入的路人訪談我並不是很當的喜歡,感覺就像是從輕鬆的咖啡店走出,回到了吵雜的台北市區一樣。另外,由於這部片是行銷城市的電影,所以在故事與故事中,用了音樂與圖像來展現台北美的一面,但說實在的,拍來拍去也是那幾個其他電影用過的景色,說不上是什麼創新,我反而希望多加入一些台北讀特的巷內景色,在多一些特色商店等等,但回到現實層面,如果台北自己不進步,拍在多的行銷片也是沒用的。
最後,片中的"朵兒咖啡店",是真的有這間店,地址與店名完全一樣,我相信有不少觀眾看了電影之後,跑去喝咖啡吧!那,這部電影是在行銷台北?還是行銷咖啡店呢?
P.S. 看到車子靠右邊開,我突然猶豫了一下,感覺亂奇怪一把的。我回國還能開車嗎?
0 意見:
張貼留言